网络营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年赚五百万老板的忧和愁
TUhjnbcbe - 2023/11/14 21:11:00

李总,42岁,白手起家创业十多年,如今有家百多人的食品厂、一个占地几十亩的农家乐和三套房子,生意的每年营业额大概两三千万,纯利润保守估计有万左右。

承蒙信任,和李总合作有8个年头了,因为工作联系较多,私下交情也不错,老方等于是他走向成功的一个见证者。

特别最近一个来月天天在一起,聊了许多,有过去的创业史,有现在的烦恼,有生活的不如意,总之,作为一个有钱人,他有着诸多的忧和愁。

经其同意,本文公开发布,希望李总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也许可以给遇到相似情况的朋友带来某种共鸣和启发。

“我其实还是一个穷人”

一个月,老方陪他喝了十场酒,这句话他至少说了三次。

他说,在这个三线城市里,腰缠万贯的土豪比比皆是,他的身家也只能算是小有成就,在其所有的资产当中,不动产占大多数,可以随时拿来动用的自有资金确实少得可怜。

尽管我怀疑这是他在上了北京某大学的EMBA后受到了刺激(注:李总审阅时曾强烈要求删去这句)。

“每天成本支出至少10万块”

这是李总语气加重强调的另一点。

工人工资和其它各种固定成本是大头,还有一些机器维修保养、市场营销、出差、送礼、招待等费用,虽然零碎,但合起来也不在少数。

也许是错觉,我在他脸上看到了几分疲惫,几分无可奈何,甚至是朝不保夕的恐慌。

“我现在的一切,说不定一个风浪没挺过来,就没有了”

大环境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总的厂子还在当初起家的地方,只不过面积已经扩大了不少。那个位置是城市化进程中特指的一个词:城乡结合部。

农村、乡镇和城市在走向融合,一切都还没有尘埃落定,如果你在这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在其中或只是平常,但一段时间过去再看,一切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李总的产品主要销往河北、河南、安微、江苏等地,最远的是到过云南,生意模式也很简单,就是和供应商、经销商打好关系,除了要账麻烦点,其他都很轻松。

毕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种老百姓常见的快消品,原来根本不愁销路。

回想当年,李总仍然眉飞色舞,很怀念那几年是难得的好日子,可谓日进斗金,也让他挖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可从年开始,原来那种简简单单赚钱的套路就开始不好做了,先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变薄、竞争加剧、经销商出现滞销,再后来又赶上环评、质量监察等越来越严,还有员工流失,各种问题几乎一下子涌过来,天天忙到焦头烂额。

你说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为了说明白这三个字,我用了一个月。

“就像千辛万苦地上了一个台阶后,你才发现有个更大更难的台阶等着你”

做生意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除了产业链,让李总最头疼的是企业明天的方向在哪里。

厂子不大不小,流水做到两三千万的规模似乎已经到顶了,以后无非是重复过去,未来几年什么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别说业绩翻一番,就是保持现状都难,不信你看宗庆后的娃哈哈这几年的营业额,缩水了多少倍?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强发布报告》,年娃哈哈以亿元营收排名位;而年、年,娃哈哈分别以亿元、亿元的营收排名第70位、第31位。

生意究竟怎么做,没有个谱啊!

都说线上线下融合,你给我说说究竟怎么个融合法?

我年就开始做网站了,其他什么竞价排名、*页、中文推广、B2B、B2C、O2O、电商、新媒体营销、小程序。。。你们搞网络的套路也变得忒快了吧。

“人不好招了,也不好管了”

原来周边的村子里年轻人多,不读书的很早就出来打工了,那时候经常有人托亲戚来说情,让来厂子上班。

过去是管吃不管住,一个月到;现在一个月到0,管吃管住,却招不到几个合适的年轻工人了。

什么法都用了,在厂子门口贴招聘广告,上报纸,找招聘网站,托工人在老家里找。。。

好不容易招来几个,结果干不多久就跑没了,有的连工资都不要了。

这都是怎么了?

“太累”、“枯燥”、“没意思”、“没前途”...

现在的年轻人脑子里都想什么呢?

安稳地好好干,我还能亏待了他们不成,学历不高又没技能,不在厂子里干,他们还能干什么?

一个月时间,我和李总先后找供应商、经销商、主管部门、员工吃了几次饭,尝试找到解决上面问题的办法。

经过和各方交流,老方仔细考虑,也反思了自己行业的不足之处,最后,我给李总提了几个意见,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也希望朋友们多发表评论,指出里面的不足。

1.

万事人为本,人的问题最重要。

其实,现在传统企业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所以关键就是找到合适的人。

万变不离其宗,不要过度担心大环境问题,当你的体量不大的时候,那些基本和你没关系。

所以,先解决人的问题,先解决现实当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就是最好的应对。

新零售,大家不要被字眼唬住了,再怎么新,零售的本质不变。

巨头布局新零售,主要为的是建立零售的高速公路,它是零售的基础设施,是为了抓取和沉淀各种生产、流通、交易、用户等的数据,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支付管道和拓展他们的护城河。

而对于供给侧的企业来说,你们的重心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全力扑在产品质量和创新上、渠道搭建上、品牌营销上和团队管理上。

专业的事情交个专业的做,比如,与其劳心费力的建立自己的网络部门(李总说他原来建的网络营销部门实际上就成了员工上网打游戏、娱乐的网吧),还不如外包给正规的网络公司。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积累和沉淀,要学会尊重和敬畏每个行业的规则不同,跨行业不是找几个专业人才就可以搞好的,不然王健林也不会头疼万达电商了。

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不再存有万事自给自足的企业了,交流和协作才是时代的主题,不管什么新工具,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拿来用好就是了。

2.

就算千辛万苦,也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创建自己的品牌。

这就是你未来几年上一个台阶、你的前途所在。

“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相反地,它的本土产生的顶级品牌公司依然令人惊异的默默无闻”。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做过一期关于中国“没有品牌的巨人”的专题,这句话就是他们得出的结论。

也是我们的危险和机遇之处。

物质过剩的时代来临,竞争加剧是必然的,不如此,不能够淘汰掉落后的供给企业。

所以,为什么要转型,这才是根本原因。

企业没有品牌,就没有护城河,你的生意就可以轻易被别人取代掉,自然也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是效率问题。

拿李总的食品厂来说,从原材料采购、议价、验收、付款,到产品的生产、检验、包装、库存、发货、收款等一系列流程,竟然多年来主要靠的是李总心算,然后安排具体人员落实。

这种工作模式,严重制约了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至少我没看到财务和管理在其中应有的作用。

当浪费积少成多,形成惯性,想改就要多耗费不少的代价。

3.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其实是一个轻和重的必然结合的过程。

随着消费潮流化和年轻化的趋势,品牌的建立,一定伴随着线上的营销推广和销售。

原来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有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无论经销商、加盟店,还是直营店、线上平台店,都各有作用。

关键是做好利益的划分。

比如美特斯邦威就因为线上店、直营店、加盟店之间利益的混乱关系,导致了其转型的失败和品牌的贬值。

但年轻人是未来,你不为此做出转变,你的企业就没有未来。

新零售,新的不仅是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主要还有新的消费人群,所以,传统企业要考虑和转变的不但是自己的观念,还要加快线上和线下的布局。

这里老方单就线上简单说下,传统企业的选择或用力之处,没有其他,只是做好自己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化打法就好。

新旧模式导致的产业链差异、利润空间变化是传统企业老板比较模糊和容易犯错的地方。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针对性的建立线上平台店和自己的官方网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年赚五百万老板的忧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