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房地产行业真的是五味杂谈,年初呈现恐慌情绪,抢先打折促销,网络营销;然后*府救市,试图放松楼市调控;接着裁员降薪、楼市收紧、拿地火热、股价下跌、房价升温、不温不火、成交低迷。
这些现象都是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
因为“房住不炒”的长期坚持,投资房产的赚钱效应下降,投资的人也在减少,加之大周期的衰退期至萧条期的演化,又遇到历史罕见的疫情黑天鹅,可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人们收入减少,买房意愿和能力下降,房产的成交量,自然降低。
虽然成交量大幅缩水,但房子作为一个刚性需求商品,本身具有居住属性,持有成本很低,几乎为0,房价还经常被国家调控。这就造成了房价“上涨容易,下跌难”。很多开发商想降低房价尽快出货,但是受到限价影响,不能降低,否则就会被扰乱市场秩序被约谈或者受到处罚。就连现在的二手房交易平台都不允许挂低于市场价的房源,价格报低了提交不上。所以,很多二手房实际成交价会比大家看到的报价更低。
除此之外,受大环境影响,多数普通人不敢把钱投到实体经济中去,股票、债券普通人还玩不懂,进去就是亏钱。货币持续大幅宽松,虽然明面上禁止资金流入房地产,实际上根据过往的做法,大家都懂。最近也看出很多房企好像有钱了,不断拿地。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房价下跌的空间。
实际上,很多新盘价格还是在高位站岗,如果成交量持续得不到提高,房企最终赚到的钱还是会少很多。比如,单价2万时,一个月只成交5套,如果单价1.5万,可能一天就卖上百套,或者直接售罄。那总的来说,还是降价赚得多,资金周转也快,资金成本也低。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在有些城市个别楼盘出现了,那些声称一天售罄的楼盘,基本都是大幅降价的。比如本来精装,直接毛坯销售,单价可以下降元左右。这种价格跳水,能迅速激发购买者的欲望,强烈的购买欲望最终促使成交量提升。
但对于一些不能降价,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的开发商来说,不能开源,就只能截流。裁员、降薪、取消底薪、工资延期发、增加工作量、内部反腐、减少分公司等,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纷纷上演了。
当然,截流的方法仅依靠上面这些还不够。大家要知道,房地产有三大成本:土地、人工、材料。土地成本肯定节省不了,人工已经截流,那么剩下的就是建筑材料了。为了省钱、赶工期、高周转以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好看的财务报表,交付的房子质量可想而知!最近一两年交房的,很多已经爆出了各种质量问题,并且还都是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时候卖的。质量再差,主体结构还是安全的,因为自年起,我国房地产就实行了安全隐患终身追责制。
但是,其他小问题会层出不穷。在房价上涨时期,大家都是闭着眼抢房,任何质量问题都不是问题,也没有人去维权。这两年,房价刚刚出现了一点下滑,大家就会经常看到网上各种爆交房问题的,比如墙皮裂纹、门把手不正、插座数量少、隔音差等等,任何一点小问题都可以是维权的理由。随着房屋逐渐交付,房子质量维权事件,年会更多了。
地产股也是不好,近期爆出万科的总市值被卖酱油的海天味业超了过了,后来是首开跌破了净资产。这些都是楼市调控的成果,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逐渐在变化,也正在步入正轨。
虽然房企的盈利下降了,但是它们拿地的积极性却不降反升。比如上面提到的万科,它仅在4月份就买了2块地,一块15亿,12.4万平米。一块37.4亿,9.4万平米。值得注意的是,这2块地的总价加在一起,接近首开市值的1/3。除此之外,一些大开发商比如保利、中海、龙湖、碧桂园、招商蛇口等各种大房企也在年拼命拿地。说明资金宽松下,房企有钱了。趁着低成本能拿到钱,就开始疯狂拿地、囤地、并购中小房企。
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就是:大年做利润,小年做规模。没能力的开发商只能被淘汰或者吞并,所以烂尾楼还会增加,破产并购还会继续,破产法庭今年已经提前成立好了。
年,房价是先跌后涨,然后市场冷静,稳重有降,成交量低,多数房企已然困难。但是一些央企国企开发商,是少数的那一部分,要钱、拿地是它们今年的主要工作。而作为普通的刚需,今年该怎么办?
我们先看个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都以为收入会减少,自己的钱变少,但是出来的整体数据截然相反。市场上的钱在大幅增多,自己的收入并没有增加,说明放水起作用了。短期看,5年内现金为王,长期看5年后现金不一定是王。
现在,很多人对房地产未来都很迷茫,不知道什么走势。实际上,确实很难把握,楼市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眼光去审视了。但是目前的市场,对刚需来说,是个利好。因为刚需不能等太长时间,最多等1-2年,这2年内买房都相对是低点。
综合来看年刚需买房,不会成为楼市的接盘侠,因为相对于2年前高位接盘的来说,今年接盘价已经低了很多。但是刚需在能够等的时间内,尽量晚点出手大概率会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