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
TUhjnbcbe - 2023/4/2 8:33:00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来源:网信中国

为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方面跟踪监测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发展情况,开展信息化发展评价工作,编制完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年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效,评估了年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报告》全文如下: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年)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在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的历史机遇,将建设数字中国作为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有力推进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府建设,深入开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抗击新冠疫情、助力脱贫攻坚、保障社会运行,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提供强大数字动力。

一、“十三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数字中国建设质量效益加快提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全球领先。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由年底的52.6%提升到年底的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由年底的57.4%提升到年底的%,全国行*村、贫困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由年底的41.9亿GB增长到年的亿GB。国家域名数量保持全球第一位。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取得明显成效,固定宽带和移动LTE网络IPv6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截至年底,IPv6活跃用户数达4.62亿。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

图1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增长情况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排名从年的第29位跃升至年的第14位。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材料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取得一定突破,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年以来,我国成为全球最大专利申请来源国,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在世界超算强排名中,我国持续保持优势,超级计算机台数占比达45%。国产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器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缩小。统信操作系统(UOS)、“鸿蒙OS”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相继推出,智能语音识别、云计算及部分数据库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图2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软件业务收入从年的4.9万亿元增长至年的8.16万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由年的10万亿元增长至年的11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从年的0.34万亿元增长至年的超过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升级,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由年的45.7%和61.8%增长至年的52.1%和73%。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年的37.2万亿元。信息消费蓬勃发展,年至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由3.4万亿元增长到5.8万亿元。

数字*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府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掌上办”“指尖办”成为*务服务标配,“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渐成趋势,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根据《联合国电子*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年的第65位上升到年的第45位。全国一体化*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已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6个国务院部门,实名用户已超过4亿人。省级行*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全国一半以上行*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40%。中央*府门户网站及其*务新媒体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7.68亿用户,年传播量达亿次。*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截至年底,全国一体化*务服务平台已发布53个国务院部门的数据资源项,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共享调用服务达余亿次,支撑身份认证核验15.6亿次、电子证照共享交换4.6亿次。全国*府网站集约化水平和网上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数量从年底的个精减至目前的个。

图3我国电子*务发展指数及排名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电子*务调查报告》

信息便民惠民加速普及。我国网民规模由年底的6.88亿增长到年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由50.3%提升到70.4%。网络提速降费力度不断加大,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平均资费水平相比年下降幅度超过95%,平均网络速率提升7倍以上。教育信息化2.0行动成效明显,截至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互联网+医疗健康”缓解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医院普遍提供线上服务。电子社保卡累计签发3.6亿张,实现全部地市覆盖。

图4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CNNIC

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深化拓展。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G20、金砖国家、APEC、WTO等多边机制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空间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截至年底,我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网络互通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建成有关陆缆海缆,系统容量超过Tbps,直接连通亚洲、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地。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法律*策框架初步形成,《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颁布实施,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数据安全保障不断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数字市场竞争秩序逐步规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修订。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网络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网络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消除贫困的基础性作用和可持续优势,扎实推进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成绩和显著成效。网络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途径、新方式、新动能,为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数字中国建设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数字减贫事业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可实践性的中国方案。

贫困地区不通网难题历史性得到彻底解决。网络扶贫行动迅速将贫困地区的非网民转化为网民,弥合数字鸿沟,让数字红利充分释放。截至年底,贫困村通光纤比例由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之前不到70%提高到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到98%,超额完成年“宽带网络覆盖90%贫困村”的目标。基础电信企业面向贫困地区开展精准降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择使用光纤宽带等基础通信服务资费套餐给予最大幅度折扣优惠,已惠及超过1万户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用得起”信息服务。

图5年至年我国行*村通光纤和4G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农村电商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个县,实现对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1.79万亿元。全国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3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覆盖率近%。“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已在个县开展。“村村直接通邮”任务提前一年多完成。快递网点已覆盖全国3万多个乡镇,覆盖率达97.6%,全国27个省(区、市)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

图6年至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万亿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

网络扶智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年底,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年底的79.37%上升到年底的%,出口带宽达到M的学校比例为99.92%,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进一步夯实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

图7年至年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及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

数据来源:教育部

网络信息服务让贫困群众生活更便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一县一平台(电商扶贫平台或频道)、一乡(镇)一节点、一村一带头人、一户一终端、一户一档案、一支网络扶贫队伍的“七个一”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截至年底,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45.4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6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2.3亿人次,开展便民服务4.2亿人次。远程医疗实现医院全覆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全国53万个行*村。

图年至年我国益农信息社数量(万个)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网络公益惠及更多贫困群体。财*部、国务院扶贫办、供销总社搭建扶贫平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上架农副产品9万多个,平台交易规模突破99.7亿元。国务院扶贫办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开展“两病一学”扶贫公益项目,累计筹款万元。截至年底,中国社会扶贫网累计注册用户万人,累计发布需求信息万条,成功对接万条,对接成功率为79.24%。

图年至年中国社会扶贫网需求发布量和对接成功率

数据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

网络扶贫创新举措积极对冲疫情影响。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网信办等7部门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强化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扶贫产品稳定销售。农业农村部组织号召各大电商平台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抗疫爱心助农活动,疫情期间累计销售鲜活农产品88.2万吨,成功撮合线上交易0万次。年,邮*企业先后3次帮扶湖北扶贫和滞销农产品销售2.9亿元;举办“电商节”,完成扶贫农产品订单.9万笔。不少贫困地区的县长、市长上线直播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互联网企业助力未摘帽贫困县大学毕业生就业线上招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定向为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地区提供外卖骑手、物流仓管、家*服务、汽修服务、移动出行等岗位以及居家就业机会20万余个。团中央开展线上就业服务季活动,全年共帮助11.09万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找到工作。

(三)数字战“疫”取得关键成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下,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其中,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数字化监测分析有力支撑精准防控。工业和信息化部充分利用通信大数据支撑疫情监测分析工作,与卫生健康、公安、海关、移民局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监测全国重点地区人员流动情况、涉疫重点人群流动情况,为开展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国办电子*务办推动全国“健康码”互通互认,基本实现“一码通行”,累计使用访问量亿余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推出“通信行程卡”,截至年底,“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54亿余次。民*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社区防控。国家移民管理局建立口岸入境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人员数据核查反馈机制,自动预警疫情高风险国家入境人员,及时向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共享相关信息。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在年1月24日农历除夕上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线索建议征集专栏”,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疫情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线索,累计处理问题线索余万条,为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技术助力科研救治。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办电子*务办等相关部门建立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县域风险等级、入境通行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及抗体检测结果等6个数据库,支撑各地运用大数据实施疫情精准防控。年1月,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新型冠状病*资源库”,整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等机构公开发布的冠状病*基因组序列数据等信息,并对不同冠状病*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变异分析与展示。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发布“新型冠状病*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截至年11月,系统总访问量达到万次,其中境外访问.2万次。科技部积极应用超算中心和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开展算力资源应急调度共享、病*与药物联合研究、肺炎辅助诊断治疗等方面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搭建互联网健康咨询服务平台,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截至年12月6日,累计服务万人次。

数字化资源调配保障医疗物资供应。工业和信息化部建设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纳入平台监测调度的重点企业达余家,涉及10大类种医疗物资,助力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监测调度,加大要素保障,积极协调相关企业保障各类生活必需品供应。交通运输部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监测全国路网运行情况,畅通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绿色通道。商务部加强对电商平台网络供求情况的监测,积极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加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紧缺物资跨境采购力度。电商企业主动承诺春节不休息,快递小哥奋战物流第一线,加快推出“不接触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尽力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数字化服务推动复工复产复课。国家*务服务平台、31个省(区、市)*务服务平台和*府门户网站开设疫情防控专题专栏,第一时间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动态。一半以上省级*府网站和*务新媒体开通复工复产咨询热线,公布利企惠企*策措施,帮助企业坚定信心、有序复工复产。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平台纳入企业近家;在全国遴选94项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课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全力保障“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开通运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通返岗复工、毕业求职等用工对接服务平台和小程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各类互联网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向社会和广大群众提供电商平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服务,助力“停工不停产、停课不停学”。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通过制定实施域名费用延期*策,减免SDNS云解析平台服务费用等*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二、数字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持续壮大,专利、标准等创新支撑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有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优化提升。

(一)5G网络建设全面展开,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独立组网(SA)率先实现规模商用,全国超个城市规模部署5GSA。光纤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年底,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万公里。光纤宽带正全面从百兆向千兆升级,10GPON千兆光纤网络已覆盖用户超过1亿。年,国际顶级域名服务节点总数达到39个。IPv6规模部署持续加速,截至年底,我国已申请的IPv6地址资源总量达到(块/32),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1.5亿,基本实现县城以上连续覆盖,物联网感知终端广泛部署到水电煤气等市*设施领域。云和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云网融合持续推进,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直连骨干网比例近70%。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全面汇聚域名和IP等网络基础资源数据,在支持有害域名应用监测处置、互联网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科技云汇聚PF计算资源、PB存储资源以及数十PB的科学数据资源,集成部署综合服务平台52个、各类科研软件余款,为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易用的云服务。

图—年我国IPv6地址数量(块/32)

数据来源: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

(二)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

关键基础软件加速发展,桌面操作系统生态兼容性持续提高,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进入产业化阶段,云数据库部分技术指标全球领先。部分领域芯片设计水平跻身国际一流行列,3D-NAND闪存、DRAM等存储器工艺加速发展,千万门级FPGA产品成功量产。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知识增强视觉—语言预训练模型ERNIE-ViL刷新5项多模态经典任务的世界最好效果,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概念及计算系统层次结构。新型显示产业取得新突破,年我国大陆地区TFT-LCD产能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国产柔性AMOLED进入国际一线品牌供应链。光通信关键技术能力持续提升,部分25G以上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配套电芯片等高端光电芯片实现批量生产。量子信息领域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计算机“九章”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验证量子计算优越性。

(三)创新支撑水平快速提升

年我国全球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6.1%,以件位列世界第一。截至年10月,我国共计声明件5G标准必要专利,占全球总量的37%。华为、中兴在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公布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排名中位居世界前三。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局设计登记申请件,发件17件,同比分别增长72.8%、77.3%。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20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4.6万家,较上年增加3.3万家。我国ICT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车联网、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国家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出台。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年10月和11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在加强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专利基础数据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涉及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规则。

(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

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众、创新创业主体知识产权数据利用水平。各地区纷纷研究制定专门制度规则,不断推进*府数据共享开放,开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探索。贵州省发布《贵州省*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加快*府数据汇聚、融通与应用。深圳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在规范数据活动、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天津市发布《数据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拟从交易主体、交易数据、交易行为、交易平台、交易安全等方面明确管理要求。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年8月,北部湾大数据交易所成立,截至年底,交易规模突破1万元,登记注册企业超过家,数据服务调用次数超过1.2亿次。

三、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消费规模不断壮大,渗透到衣食住行娱各个领域,消费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一)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

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电信业务发展稳中有升,收入累计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3.6%。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3.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在全行业占比持续增长,达到61.1%。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新动能趋势愈发显著,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2.5%。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年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9.6%。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近家单位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推出余项帮扶举措,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纾困。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融合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农机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研究不断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9.4%。数字工厂仿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智能物流等广泛应用,促进企业提升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高效生产和统筹调配。企业上云数量快速增长,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7万家。截至年6月,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8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0万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初步构建,五大国家顶级节点稳定运行,截至年底,85个二级节点上线,标识注册总量突破亿。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的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11万家工业企业。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数字经济渗透到衣食住行娱各个领域,促使消费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新兴业务市场不断拓展。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2.2%、85.8%、35.2%和17.7%;IPTV(网络电视)业务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无接触服务”加快推广,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数字娱乐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体育、旅游、展览等纷纷推出线上服务新模式。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先后两批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25个新职业。

(四)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聚焦发展先进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区域创新高地。在京津冀地区,北京科研创新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综合实力强劲,应用创新与辐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雄安新区持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京津冀智慧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在长江经济带沿线,上海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注重长三角科创资源整合利用,全面激活创新要素资源。浙江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牵引,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策体系,不断推进数字生态繁荣发展。湖北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双核一廊两区”,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步伐打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中心。成渝地区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四、数字*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一)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数字*府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务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更好发挥,电子*务制度规则体系更加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完备,电子*务重大*策举措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数据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用,建立健全*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截至年11月底,我国有23个省级(占比71.9%)和31个重点城市(占比96.9%)地方*府明确了*务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有力推进本地数字*府建设,16个省级(占比50.0%)和10个重点城市(占比31.3%)*府已出台并公开数字*府建设相关规划计划、方案意见。11个*府网站集约化改革试点地区完成试点任务,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库,深化数据融通、服务融通、应用融通。

(二)在线*务服务不断优化

全国一体化*务服务平台已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个国务院部门,接入地方部门余万项*务服务事项和一大批高频热点公共服务,*务服务正从*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成效更加明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平台“跨省通办”专区,推动社保卡申领等近50个高频*务服务事项和多个便民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务服务“好差评”渠道基本建成,各地区将*务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区域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标杆,一体化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主要渠道。31个省级*府已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以上的*务服务平台,其中21个地区已实现省、市、县、乡、村服务五级覆盖,*务服务“村村通”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各地区持续探索实践,北京“营商环境优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府数字化转型”、安徽“皖事通办”、福建“数字福建”、广东“数字*府改革”、贵州“全省通办”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群众对电子*务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务数据共享步伐加快

全国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有效展开,*务信息整合共享工作基本实现“网络通、数据通”的阶段性目标。年底,国务院部门40个垂直系统已初步向各级*府部门开放数据共享,开辟数据查询和互认渠道,逐步满足*府服务部门对自然人和企业身份验证、纳税证明、房地产登记、学位证书等约项数据查询的需求。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稳步推进,56.3%的省级*府、73.3%的副省级*府、32.1%的地级市*府已依托*府门户网站建立*府数据开放平台。截至年底,基于全国一体化*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已汇聚跨地区部门证照种,为电子证照“全国互认”提供数据基础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已联通46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累计归集各类信息超亿条,基本形成覆盖全部市场主体、所有信息信用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国家网上身份认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依托国家人口基础库为31个省(区、市)、36个部委个业务系统提供接口服务16.08亿次。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全面建成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将现存1.4亿户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共享。自然资源部大力推进基础地理、土地、地质、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共享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年向各部委、各级*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服务近7亿次。水利部开展水库等基础数据治理,形成7类水利对象基础数据资源,推动相关业务领域实现共享应用。国家信访局实现与各地区各级信访工作机构以及42家中央国家机关信访业务信息互联互通,单位接入量突破13万家,实现了信访形式、工作流程、工作范围全覆盖。住房城乡建设部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住房公积金数据互联共享机制,为全国1.49亿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提供统一的住房公积金数据查询服务,为部门间数据共享提供支撑。退役*人事务部建成全国退役*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退役*人管理服务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四)电子*务支撑行*效能加快提升

全国人大机关在中国人大网上正式开通网上信访平台,积极建设“互联网+信访”工作模式。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初步建成,囊括了截至年12月底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于年2月开放给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人大试用。全国*协委员通过信息化手段履职已成为常态,年在移动履职平台共发表各类意见建议和讨论发言14.7万条近0万字。国务院办公厅依托中央*府门户网站充分听取企业群众对*府工作的意见建议,连续第六年在全国两会前开展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府工作报告》提供参考,累计收到建言超万条,汇总梳理后向报告起草组转送建言1余条。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主体建设完成,在全国乡镇(街道)、市县派驻的7万余个基层纪检监察机构部署应用,整合提升基层监督能力。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审判执行全流程依法公开。截至年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开案件3余万件,案件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99%以上;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庭审1余万场,访问量超过亿人次;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达到1.1亿份,访问总量亿人次;中国移动微法院覆盖全国法院,支持网上开庭5.3万余次,在线送达文书万余份。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互联网案件1.1万余件,%在线开庭审理,庭审阶段平均用时21分钟。积极打造“智慧检务”,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检察网上线运行效果明显,截至年底,发布程序性信息万余条、重要案件信息万余条,公开法律文书万余份,收集信访和公益诉讼线索信息33万余条;中国检察听证网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直播公开听证全过程,使人民群众“零距离”参与、监督司法工作。

(五)“互联网+监管”深入推进

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与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互联网+监管”系统互联互通,截至年底,接入各地区各部门监管应用个,汇聚监管业务数据21亿条,发布监管动态2万余条,业务人员注册用户超过万人。重点监管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深化,风险预警、信用监管评价、监管综合分析等业务系统应用初见成效,年已向地方和有关部门推送企业信用分类数据和风险预警线索4.1亿条,有力支撑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用成效显著,年日均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支撑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全国12平台持续优化提升,年全年平台访问量万人次,接收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1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57亿元。

(六)“互联网+督查”取得初步成效

中央*府门户网站开通的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及小程序影响力持续提升,为企业群众搭建社情民意直通车,大范围拓宽了督查线索来源渠道,优化督查方式,提高督查实效,有力促进相关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解决,推动*中央、国务院重大*策措施落地见效。平台与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为问题线索及时高效接收、梳理、分转、办理、反馈、分析、统计等全流程提供支撑保障。截至年底,平台收到留言总数超0万条,访问量超8万次。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转送地方、部门核查办理问题线索10万余条,直接派员核查余次,公开发布督查通报余篇,曝光督查发现问题余个,引起社会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