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年“双11”大促之后,往往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期,其中不少投诉都涉及大数据“杀熟”问题。对于消费者遭遇的大数据“杀熟”问题,上海将颁发新规严禁互联网平台利用算法“杀熟”。
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方面获悉,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布《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从而规范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行为,为平台经营者划出合规底线。
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
年,大数据“杀熟”进入大众视野,并在电商行业中频频“出没”。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对于消费者来说,大数据“杀熟”现象主要表现在价格歧视上,也就是说“不同人不同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算法技术的应用在提升网络消费体验、提高经营效率、推动平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问题,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一不留神就被算法歧视,特别是在订机票、订酒店甚至订外卖时,都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的尴尬,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消费者投诉也居高不下。就在本月初,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大数据“杀熟”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规制,给消费者保护个人隐私、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作为上海在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一次地方性探索,此次《指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交易和市场规范监督管理处处长李弘表示,《指引》适用于上海市行*区域内的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但利用信息网络提供金融类产品和服务、新闻信息、音视频节目、出版以及文化产品等商品和服务的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除外。
对此,《指引》划出合规底线,规范平台算法应用场景。此外,为规范网络交易平台营销活动算法应用行为,还划定了7个“不得”:
一是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平台经营者应用算法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不得实施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对消费者收取未予以标明的费用。
二是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平台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时,应当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保证算法应用结果的公平、公正,不得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交易机会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三是不得利用算法仅向消费者提供针对其个人特征选项的搜索结果。平台经营者应用算法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四是不得利用算法通过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五是不得利用算法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条件。
六是不得利用算法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
七是不得利用算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鼓励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建立消费者赔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显然,大数据“杀熟”这种区别定价的做法,剥夺了消费者对于价格的知情权,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此外,上述法规第八条还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本次上海出台的《指引》中,对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活动,作为地方法规,率先提出了倡导性建议,特别是提出“鼓励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建立消费者赔偿制度”。
《指引》提出,平台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类型、规模大小等,建立相适应的算法应用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对算法应用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鼓励算法公开透明。鼓励平台经营者通过公开算法原理、目的意图、决策规则、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提供算法应用结果解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算法应用的理解。
另在投诉处理机制上,《指引》提出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公开投诉方式等信息,受理并处理有关算法应用的投诉,及时回应和消除消费者疑虑。此外,还应建立消费者赔偿机制。鼓励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建立消费者赔偿制度,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