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历史很短,不过2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展示形式和吸引消费者的手法上,进化的频率相当的快。
第一阶段是把传统的货架搬到互联网上。
当然,因为是物理空间变成了网页,布局、设计都是经过摸索以后符合网络使用者的习惯。同时,电商因为可以支撑海量的商品数(SKU数),所以电商主攻方向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强大的“搜索、筛选、排序”,让消费者在海量的商品(SKU)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搜索这种形态的出现,也的确大大提升了购物的效率。
我是年上大学,眼看着在淘宝买东西在大学生群体里从陌生变成了生活里的日常。
第二阶段是营销形态的爆发。
随着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不断升级电商的基础设施,随着大量品牌涌入电商,互联网时代的电商营销开始快速升级。这个阶段消费者开始看到很多“最值得买的xxxx排名”、“热销xxx榜单”——这个阶段借鉴和平移了传统商业里的运营思路,做成了互联网产品。
针对性的营销需求,还带来了电商平台的“造节”和模式升级。
年,淘宝商城(天猫前身)举办了“双11”购物节。当年的双11主打“光棍节”,一下击中了很多年轻的消费者。
很多人其实也不清楚,聚划算很早就已经在淘宝体系里出现了(年),迅速在年从二级域名变成了顶级域名(重要性升级)。它的出现,一开始就成为了品牌做爆款营销的阵地。
早期的电商演进的规律,其实是模仿和追赶实体商业的过程,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段更高效地传递信息。
4G时代以后,移动网络不算“提速降费”、叠加手机普及率提升,电商的演进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已经是完全在走自己的路了。
第三阶段的主线是导购形态的进步。
1)首先是电商导购的展示形式全面进化。
店铺的广告和品牌宣传全面进入了短视频化,电商经营者终于也能够像电视一样打视频广告了。而后来短视频的平台发现,消费者既可以卖东西的时候顺便看看视频介绍。还可以在随便看看短视频的时候,顺便下单买东西——作为后来者的抖音快手,也做了大量尝试,虽然时至今日,短视频引导成交还远不能和直播相比。
再进一步就是薇娅和李佳琦为代表的,引领了过去2年爆发的“直播电商”,竟然把传统电视购物也搬到了手机上,关键是直播电商卖货的主播可比电视购物的主持人数量多了几个量级,带货的产品也丰富了不少——关键,是真的便宜。而且,在淘系这样的平台有规范的治理,直播带货的产品有品质保障,而不像许多电视购物那样可能是“智商税”或者“割韭菜”。
2)然后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出现了,普通人也能做导购:
社交电商利用熟人网络做团购。团购本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营销模式,比如早年间也有一个单位凑钱团购商品,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交电商,也开始迅速兴起。
3)机器也能做导购
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力提升,给不同的消费者推荐不同的商品变得越来越精准。我年在大学就开始用淘宝,按理说快10年的使用习惯很难改变,然而也就是1~2年的时间吧,我至少有一半的消费是在“猜你喜欢”里完成的下单。
第一阶段货架式电商;第二阶段是营销形态的爆发;第三阶段是导购形态的进步,但这三个阶段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线上商业沿着固有商业逻辑的发展和演进。
即,如何在营销端,将信息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
但是面向未来的电商,不应该只解决信息问题。
如果只是把商品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已,商品生产者没有变化,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显著提升。
在供给侧:电商催生新品和新品牌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线下,消费者洞察对供给侧的反哺是传统商业所没有的。
作为彻底改变时代的商业模式,电商除了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应该在影响品牌方和供给侧的生产行为上有所作为。
在消费市场的供给端,生产制造依托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已经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但是在产品的创新上,变革并不多。
l收集数据、市场调研;
l聘请顾问或者咨询公司进行解读和分析;
l打磨原型产品,生产样品;
l寻找渠道进行试销售,并进行优化;
l测试合格,批量投放。
上面这个过程,没有电商的时代也有。但是那时候,产品创新和迭代的节奏是很缓慢的。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生产效率本身,而不是“造新品”。
但在今天,需求端已经变了。中国消费者对新商品、新品牌的需求日益增加。像二三十年前一款商品可以卖很多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之前我提过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升级、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商业社会不断成熟下的理性消费——这不仅加速了消费品的创新和迭代,也会改变中国消费市场单纯线性化发展的历史,变得多元化、精细化。
进口品牌替代、传统品类升级、小众消费,这些都需要新产品和新品牌来填补。
大量新需求的爆发,显然依靠传统的商品创新节奏,是跟不上的。
过去几年天猫新品销售增速均值超过50%,大幅高于平均水平。在美妆、服装服饰和家用电器等新品高度驱动的行业中,新品销售的增速更超过%。
到了今年,天猫预售排行榜前名中超过4成是新品,。
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产品研发,很快就会赶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了,电商推动消费市场发展,也到了需要找到一种新方式,解决问题的阶段了。
这个趋势,天猫自己也发现了。品牌方也意识到,当双11和成为新品发布节点的时候,仅仅把天猫当成一个营销和销售的渠道,并不能实现拥抱电商的最大价值。
年天猫成立了新品创新中心(TMIC),是在供给端通过系统和数据,协助品牌共同研发新产品。实际上在年,通过TMIC完成研发测试的货品,已经到了4万个。
和平台海量SKU相比,这个比例虽然很低,但它们确实这个平台上最为头部,最能打的核心商品。显然这是个不错的开头,未来也将吸引更多人参与。
TMIC目前已经和个头部品牌达成C2B的合作,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联合利华等。对大品牌来说,确定合作的决策并不难做,毕竟效果是很明显的:
l品牌新品孵化周期平均从18个月降低到了6个月——压缩品牌新品研发周期;
l研发测试货品4万个,其中百万新品个,千万新品个——爆款率很高;
上海家化是个比较典型的深度合作案例,天猫和上海家化从年开始合作,目前旗下10个自有品牌及3个合作品牌已经全部纳入合作。
今年天猫上海家化旗下新品牌“玉泽”的一款面膜成为了预售的10大爆款之一,榜单中唯二的国货品牌一个是华为,另一个就是玉泽。
5月24日的薇娅“狂欢错过等半年”的直播,玉泽也成为了TOP1.
电商在推动供给端改造升级时,是如何解决传统产品研发创新问题的呢?
在市场调研阶段,电商平台为品牌提供更多的消费者洞察,这是顺理成章的。
浏览、点击、搜索、收藏、加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