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育心工程,家校社须协同发力民生周刊
TUhjnbcbe - 2025/4/29 22:41:00
郑玲玲出诊时间 https://m.39.net/disease/a_o8v9u9c.html

“鸡娃”还是“佛系”?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孩子、家长、老师都被裹挟其中,似乎每做一个选择都不容易。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受不了任何挫折,多是“玻璃心”。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父母期待高,学业负担重,压力山大。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教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来源,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进一步实施“育心”工程,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

为教师赋能

“任何人有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问题不是少数孩子的问题。”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强调。

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个是正常的,关键是其程度、分寸怎么把握。如何帮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跨过一道道坎,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这是很多学校的软肋。”谢春风说。他发现,从整体上看,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逐渐被重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等硬件建设上进步明显,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有些学校可能有3到5个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有些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只是给某个办公室挂个心理咨询室的牌子,学校老师轮流值班。还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心理教育方面的踪迹。

“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委会秘书长李新影说。

她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的培养上都非常到位。但全国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一味抓学习成绩,让学业竞争白热化,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李新影认为,学校需要专职的心理教师,应该保证心理教师的编制和晋升空间,不能让其他老师兼任了事。“有些学校购置了沙盘等心理学用具,但是老师不会用。而且如果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来求助,老师的辅导方法不当,有可能刺激学生,起到反面效果。”

此外,班主任、科任老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但这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班主任、科任老师经常跟学生打交道,他们如果言行不当,很可能导致孩子一时想不开。”李新影说。

她了解过很多案例,比如,学生某一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不仅当时就贬损,后来还在班里反复提这件事情,让孩子不断地被打击。

谢春风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政策要尽快明确学校一定的生师比,同时加大对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现在的教师培训是以学科培训为主,今后要加大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让心理学走近班主任,走近学科老师。”

真正接纳孩子

“妈妈喜欢的是真正的我,还是成绩优秀的我?”很多孩子曾有过这个疑问。孩子考得好,家长心花怒放;孩子考砸了,家长暴跳如雷或者冷若冰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翔平发现,不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源于家长期望值过高。一些家长追求完美,拿着一个模具在套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的缺点。如果孩子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家长就会给压力,甚至挖苦、讽刺。

有些家庭,孩子考了90多分,父母会问,怎么没考分?孩子考了分了,又会说那下次还要考分。很多父母很少夸孩子,觉得孩子一夸就会骄傲自满。他们更多的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改正、提高。

“孩子就在那里,他是一个人,人是有情感的。家长要把他当作一个主体,尊重他,不能总是强调自己的标准,老想着改造他。”刘翔平说。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脑发育。”李新影指出,她的团队去年做的一个研究显示,从孩子12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早期,如果妈妈对孩子很凶,态度特别不好,到16岁左右,孩子的脑神经回路会发生改变,改变的结果就是抑郁。

“现在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家长都是权威,影响特别大。”李新影说。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揠苗助长,但不自觉地还是在“鸡娃”“抢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类拔萃。“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而且每个孩子不一样。”李新影建议,家长要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同时要不断学习,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此外,现在教辅机构、电视节目、网络营销等很多媒介在散布焦虑,通过贩卖焦虑获取流量,家长很容易受影响。对此,李新影强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焦虑。一定要避免把焦虑传导给孩子,给孩子造成不利的成长环境。孩子只有在放松的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谢春风认为,问题往往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孩子内心的呼唤。积极看待问题,不惧怕问题,好的办法就会出现。

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面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业界很多专家认为,不能光盯着这些问题,要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我们不能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育心工程,家校社须协同发力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