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疲弱的当下,拼多多堪称业绩“最靓”的电商。
11月28日,拼多多发布了年Q3财报,实现营收亿元,同比增长65.1%,环比增长13%;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89亿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长19%。
至此,拼多多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8亿元,距千亿仅一步之遥。
这一目标如果今年达成,拼多多自成立起用时7年,京东、阿里则分别花了十一年、十三年。不过,单就规模而言,京东与阿里早就剑指万亿营收。
但当下提及营收目标似乎不合时宜。
在电话会上,拼多多陈磊直言:这样的营收水平未必能持续,谈及Temu,强调“海外市场充满挑战,仍处于摸索阶段”。
不久前阿里张勇亦表示,要消费好,就需要对未来有信心;京东徐雷也认为,最坏时刻基本过去,但不确定复苏的速度和力度。
尽管三家的态度均显低调谨慎,宏观数据却给出了“指引”:今年1—10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长0.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2%。
那么,在“消费复苏”的大背景下,拼多多的高增长能否持续?阿里、京东的万亿营收又何时实现?
01、业绩耀眼
拼多多连续两个季度营收超过亿元,特别是本季65.1%的同比增速,相对于阿里同期(自然年三季度)的3%,京东的11.4%,可谓一骑绝尘。
净利润也创上市以来新高,并连续六个季度盈利。其中有5个季度同比增速维持在%以上。
电话会上,拼多多高管表示,Q3利润释放主要受部分项目投入延缓等偶发因素影响,不建议作为未来盈利情况的参考。
营收增长分板块来看,主要来自于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的收入增加,商品销售的收入有所减少。
网络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58%,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上升。
受益于疫情以来的“消费降级”及商家去库存需求上升,还有临近大促等因素,三季度拼多多对品牌商家的吸引力有所增强。
国金证券认为,这得益于“拼多多高性价比的平台特性在消费偏弱的环境下吸引更多商家和消费者”。在电话会上,陈磊称“未来将有更多品牌与拼多多合作,包括农产品、家电、化妆品等”。
大量新品牌入驻也带来交易服务收入翻倍,实现营收70.亿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速略有放缓。值得一提的是,自年Q2以来,该板块连续十个季度同比、环比均实现正增长。
交易服务收入包括支付手续费收入、多多买菜收入和电商佣金收入三大块。
目前多多买菜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总单量、GMV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拼多多认为“多多买菜是平台业务的自然延伸,会耐心投入”。
商品销售收入为万人民币,同比下降31%。
从费用端看,不同于京东、阿里的缩减营销费用,本季拼多多营销费用支出亿元,同比增速39.8%,为年Q2以来最高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Temu在9月上线,未来几个季度可能还会维持该强度。
研发费用投入26.98亿元,同比增长11%;一般和行政费用为9.07亿元,同比增长%。主要原因是与员工相关的成本增加,如股权激励费用6.8亿,去年同期仅为1.6亿。
总的来看,运营费用支出.5亿元,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59.6%下降至本季度的49.7%。
02、海外竞速
电话会上,陈磊称出海“不会简单重复同行做过的事情”,“海外业务具备创造新价值的可能性,但不会一蹴而就”。
数据显示,Temu已夺得11月美国AppStore所有应用下载榜榜首。截至目前,连续两周位居美国Android应用下载榜第一。
另有媒体报导,Temu日均GMV已达到万美元,年底目标为3-5亿美元,并在未来一年达到30亿美元。
但电商“出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1月4日,京东旗下B2B出海平台JOYBUY发布公告称,将进行业务升级,在线交易功能暂停。
最近一段时间,“京东国际裁撤东南亚业务线,欧洲可能只会保留荷兰部分业务”的消息,也在业内广泛流传。
年起,京东就持续进行国际化探索,但进展难言顺利。
今年1月,京东在荷兰开启全新模式的Ochama全渠道自提零售店,首次在欧洲落地独立零售品牌业务。但因推出的优惠政策引发了用户的抵触情绪。
许多当地用户认为,优惠政策设置过于复杂,很难看懂、满额减运费门槛高。
其实,受经济环境恶化、海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以及国际运费上涨等影响,跨境电商的好日子早已远去。
以阿里国际商业为例,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分别6.85%、1.64%、4.34%。经调整EBITA分别为-25.63亿元、-15.67亿元、-9.60亿元。
分板块看,国际批发商业分部主要渠道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