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直播“带货”成为零售行业的新风口。如何搭上这趟销售快车,为农产品增加销路,让农民增收获益?
山西省乡宁县妇联着力培育农村妇女,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一支不爱红装爱农货、依靠直播增收的“直播娘子团”形成,为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创造出商机,助农脱贫。
从看直播到做直播
“现在采摘的这些黄瓜、西葫芦都是纯天然的,放心又安心……”一大早,在乡宁县昌宁镇龙鼻村众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乡宁县妇联主席王东艳和“直播娘子团”将采摘现场进行直播。
龙鼻村众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集生态果蔬种植和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目前,已建成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20亩观光采摘园、亩有机蔬菜杂粮示范基地、50亩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包括32名贫困妇女在内的余名妇女增收致富,是该县巾帼就业示范基地。
正当蔬菜成熟上市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让农产品销售受阻。
随着网络上直播“带货”的兴起,王东艳尝试着将这种销售模式带到农村妇女中,为农产品销售寻找办法。
“农村妇女在时间上不受限制,还能够把直播场景带到田间地头,让直播更有说服力。”她说,另一方面,乡宁县是山区县,网络营销也能打破地域限制,助力农产品出山。
说干就干,王东艳变身“经纪人”,把农村妇女“包装”成为主播,打造“直播娘子团”。
53岁的龙鼻村村民杨桂莲是第一批培训学员,她说:“没事儿干的时候,我们也常常看直播,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上主播。更没想到的是,顾客真通过咱的直播订购蔬菜了。”
扶上马再送一程
看直播不一定就会做直播,村民变主播还有一定的距离。王东艳和乡宁县妇联通过开展直播培训提升村民直播技能。
乡宁县妇联选择龙鼻村等几个村作为直播培训示范村,并在村委会设立直播室,进行教学指导。
在教授妇女学直播、销售的同时,把直播间搬到蔬菜大棚、田间地头,直播蔬菜生长、采摘的过程,让消费者更清晰、更明白地看到产品来源。引导“主播们”在服务品质上下功夫、在文化附加值上做文章,让农特产品不仅卖得好、更要卖得值。
“参加几次培训以后,除了会拍视频,还学会了各种场景的转换。以后家里种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直播销售出去了。”村民杨金香说。
像她一样,很多村民一边看直播,一边学直播。“只要有时间就练会儿直播,一是锻炼胆量,二是提升人气。”村民王心爱说。
虽然大家学习直播的时间很短,但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城购”网络销售平台通过乡宁县妇联的直播推送,该村大棚里的蔬菜每天一上线就会在短时间内售空。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真正让直播成为农村妇女的技术活。王东艳说:“县妇联将继续以直播‘网红经济’为切口,整合社会资源,为加入直播队伍的妇女们购买直播设备,邀请更多专业人士进行不定期培训,让姐妹们娴熟掌握直播技能。”
变方式也要变理念
直播让农村妇女从生产端走向营销端,改变的不只是销售方式,更多的是致富理念。
往年农闲时节,50岁的王灵花和丈夫会去城里打工,揽一些建筑方面的活儿。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出不便,她便趁这机会学直播,并在直播中推销丈夫的建筑手艺,吸引来了几个客户。
在手机屏幕面前,王心爱有条不紊地介绍着自己缝制的“猪娃鞋”有哪些特点、鞋底的刺绣又有什么讲究和说法,朴实的表达、精致的手工立马引来不少粉丝,观看人数和点击量不断上升。
从蔬菜、苹果等农产品到亲手缝制的花鞋、鞋垫、摆件、挂饰等手工艺品,村民们将这些内容搬到了直播中。
自从龙鼻村刮起了“直播风”,农村妇女们有了新奔头,空闲时间她们聚在一起,一边学习新技能,一边聊聊“带货”的新思路和新创意。
如今,龙鼻村的妇女群众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大家不再坐着等钱来,而是乘着互联网的快车主动谋求改变。
目前,乡宁县已有多名农村妇女参与直播销售,把越来越多的“乡字号”农产品卖出农村。
文/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