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壹心理主笔团
主编
欧小宅
壹心理主笔团
朴素的树
2月7日,壹心理发布了一份《疫情心理健康报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最近几天,壹心理联合人民好医生平台,进一步细化人口学信息,增加了省份及地区两个维度,同时,扩大了样本数,进行了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发布这份《疫情心理健康报告2.0》。
△这里选取了2月10日至2月13日的统计数据,抽取样本为份有效问卷。样本数少于的地域样本代表性较弱,分析时未使用8个地域(西藏、澳门、台湾、青海、香港、宁夏、新疆、甘肃)共份数据,即地域分析是基于份有效数据。
数据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愤怒是排名第一的负面情绪;
2、各地域的负面情绪总均分,与当地疫情程度正相关,与网络营销热度无关;
3、恋爱中的人群,除了强迫情绪以外,其余五项负面情绪得分均排第一;
4、心理健康程度整体上随年龄递增,然而00后相比95后、90后要更健康。
从总体数据来看,被访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状态良好(2.43),状态堪忧及状态欠佳的占到了25.37%。
△图1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分布占比(N=),评分2.45为状态良好,≤1.55为状态堪忧,须引起重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疫情中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我们邀请了壹心理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老师,一起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从抑郁、恐惧、疑病、易怒、强迫和轻信6个维度来看,被访者的负面情绪中,排名第1的是易怒,恐惧、轻信紧随其后。接下来是疑病、强迫和抑郁。
自评中满分为4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状态与被访者状况越相似。
△图2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N=)
对此,壹心理专家委员会顾问徐凯文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易怒是发生在疫情的基础上。
而疫情最大的特点不是易怒,而是恐慌,是对来源不明的却会不知不觉威胁到自己或亲人生命的病毒的恐慌。
除了恐慌,还有他人因此得病甚至于离世所带来的哀伤。
无论是恐慌还是哀伤,最后都可能会以一种变异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变异的指向,如果归因于自己,可能会是抑郁;而如果归因于外界和他人,可能就是愤怒和攻击了。
而无论是抑郁、愤怒还是攻击,都会使得这些失控感、恐慌和哀伤得到某种程度的解释和释放,从而恢复自身的安全感和可控感。
当然,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将糟糕的事情归因于外界或他人。所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一些愤怒和攻击的行为自然就产生了。”
简而言之,我们的愤怒,本质是恐慌或者哀伤。用愤怒来表达,可以让自己恢复安全感和可控感。
这时候的愤怒,对我们的内心来说,并不是坏事。
从排名前五的情景当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人的易怒确实不是因为自己,而是由于其他人的所言所行。
△图3最能调动起人们情绪的前五名情境
另外,疫情期间,我们也会比平时更积极地去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最新的防疫措施;以及被触动的信息,比如武汉的故事、医生的故事等。同时,我们也会更加注意自己是否会被感染。
徐凯文老师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分享这些信息也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的某种方式。
当焦虑和恐慌产生之后,我们总希望能做些什么事情来控制一下这样的负面情绪,而开始行动确实是处理焦虑的一种方式。
类似这样的信息分享,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些对疫情有帮助的事情。
同时,也可以从其他人的点赞和反馈中得到肯定,从而获得更多情感的连接和安全感。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些希望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