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灿烂美丽的花——女版“许三多”齐帆齐逆袭记
文/张宏涛
线下会和朋友田园闲聊时,他给我介绍了一个无比佩服的朋友,也是网络自媒体上比较有名的齐帆齐老师。
为什么他很佩服齐老师呢?
直到我读完齐老师的书籍后,我就明白了。因为我也开始打心眼里钦佩她了。
我们钦佩她,不仅是因为她那一串光鲜亮丽的头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齐帆齐商学院创始人、北京科技大学创业导师、个人品牌营销顾问、上市公司品牌营销顾问……
更主要的是因为她那充满坎坷、苦难的人生经历和她奋斗不息的逆袭史,那种如小草般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那股韧性。
即便身在最低处,他依然不忘仰望星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与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
我发现我和她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我们都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从小尝尽贫穷的滋味。
其次,我们都是家里老大,所以承担得格外多一些。只是我是长子,她是长女。
再次,我们都很能吃苦,而且的确都吃了很多苦。
另外,我们还都是80后,我比她大三岁,可以算是同龄人了。我们都是到三十多岁才改变了贫穷的生活面貌。
最后,我们都非常热爱写作,都是省级作协会员,而且热爱分享,感恩互联网,我们也都因此极大地改变了自身的处境和命运。
但不同的是,她的童年要比我更加坎坷。
她还没满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原本还过得去的家,顿时陷入了困境。从此她和妈妈还有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小妹当时才一岁。
妈妈不识字(她妈妈是七个兄弟姐们中唯一一个没读书的,我妈妈也是六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上学时间最少的,都是家族的牺牲品),还有些口齿不清,这导致妈妈注定只能靠干苦力,才能艰辛地赚一点小钱,而且还容易被骗(比如卖菜时,算不清账,容易白忙)。
三个年幼的孩子,特别是老三还需要随时照看,妈妈分身无术,要养活三个女儿,太难了。
以至于,她们家虽然是全村用电最少的(留在她印象深处的就是家里的灯光永远是昏暗的)但却常常连电费都交不起。
为了节省电费,她家堂屋和厨房共用一个25瓦的灯泡,挂在门框处。妈妈经常为交5元钱的电费,四处借钱,还往往借不到一分钱。
爸爸早逝,她奶奶因白发人送黑发人,日日夜夜想到都是哭,以至于眼睛给哭瞎了。但眼睛看不见的奶奶,心却看得见。得知她们交不起电费,就拿出微薄的积蓄,来接济她们。奶奶的钱是大伯给的,给的钱也有限。奶奶也不舍得花,大半都拿出来接济她们姐妹。
她永远是班上最穷的学生。没有一本课外书,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整个初中的中午菜就是咸菜,最羡慕发小早餐可以吃猪油炒饭、鸡蛋炒饭。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虽然很爱学习,却不得不在初中还没上完就辍学了。她不忍心看妈妈一个人那么艰难地支撑这个家。
她想学习技能。因为她知道,只有学到技术,才能多赚钱。靠卖力气,她一个14岁半的女孩,能赚几个钱?
学什么呢?作为农村人,她知道的并不多。何况那时候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人都还没接触过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只能靠口口相传。
她所知道的就是有人在南方的服装厂上班,收入还不错,一年能赚好几千块。
村里也有一些同龄人离开校园后,去买了缝纫机,学习如何做服装。
她也想学,她想早点赚钱。于是,几乎是哭闹着,逼迫妈妈去借钱买缝纫机。
妈妈不想去,但又看她那么想要,只好到处借钱,可是好话说了无数遍,却一分钱也没借到。
回家看到她失望的眼神,妈妈决定再试一次。
妈妈坐车去了自己妹妹家,妹妹得知情况,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给了五百元。
于是,齐帆齐有了自己的缝纫机。
学了两年多做衣服的技能后,恳求一个在服装厂上班的师傅带她去了离家里的福建晋江的服装厂。
在服装厂,她也非常节俭,一小袋洗发水,她要三次才用完(不少女生一次至少得用两袋),省吃俭用,都寄回家里。不过,辛辛苦苦干了多年,也没有赚到多少钱。
21岁时,她还在服装厂上班,每天从早晨8点工作到凌晨2点,吃饭、上卫生间都要跑步前进,超负荷的劳动,让她强大的意志力也扛不住了。她开始狂吐鲜血,把二妹吓得大哭。
幸好老板当晚值班,连夜把医院,经诊断是急性肺结核。
“多亏送得及时,如果再晚半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命保住了,但是一场大病却害她花光了积蓄。出院后,需要静养,不能干活了,城里消费太高,她只好回农村老家静养。
生活几乎陷入山穷水尽,懂事的小妹只好选择辍学……
生活看起来是那么的糟糕。
但古今中外,那些先贤大哲都很强调独处和静思的作用。他们的质变,大都发生在他们的人生低潮期。
养病期间,就是她独处和静思的时光。
过去在服装厂的流水线上,她就像一只忙碌的工蚁,逐渐被异化成了会说话的机器,每天身体很忙碌,但心灵却是空的,在正值青春的时候,她的心灵却不断枯萎。
正是养病这段时间,让她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内心,逐渐找回了忽略多年的自我。
枯燥又乏味的养病生活,让她本能地选择了用读书来打发时光。她在书中看到一句话得到了点慰藉“有时上天让你生场病,它是看你太累太累了,让你好好休息休息……”
她发现: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一本本图书滋养了她的心灵,让她的心灵重新活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就像沙漠变成了绿洲。
特别是《知音》编辑赵美萍老师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书,更是让她非常共鸣,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赵老师是从草根成功逆袭为作家的,而且也是幼年丧父,也曾在服装厂工作多年……相似的身世,相似的爱好,同样没有文凭的她,就自然把赵老师当做了人生榜样。
她的作家梦,就此诞生。当然,要实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至少种子已经种下了。
虽然她缺乏写作的平台,但她有空时会写写日记,她相信写日记,可以不断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
病好后,她又开始出去打工,一直到32岁的这些时间,她一直都在干各种苦力。在福建的服装厂打工,在浙江温州做早点摊,到河南漯河、河北宽城、陕西西安,卖馒头、豆浆,包子……
她没做过什么有积累性的工作,还走过不少弯路,因为她没文凭、没资源,信息来源也太单一滞后了。
后来,她结婚生子,对象也是农村小伙,家里比她家还差。所处环境局限。他们都没有文凭、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什么可以变现的一技之长。
直到年,她还在老家镇上的服装厂做了几个月工人,月薪不到两千元。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10点才到家。总之,她一直都拼搏在社会最底层,看尽人生百态,尝遍人间冷暖。
让一千个人来看,只怕人都会认为:她注定只能像无数普通的农村打工者一样,在底层忙忙碌碌地度过她艰辛的人生。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逆袭的迹象。
她自己也看不到逆袭的希望。好在她习惯了这种苦日子,也没什么大的欲望,所以倒也能苦中作乐。哪怕工资高了一百块钱,她也会开心很久。
多年前,我和朋友合办了一份纯公益的网络杂志《理想有情》,采访和记录了很多底层人的工作和生活。她就像我当初的众多采访对象一样,虽然穷,但热爱生活,对人生依然抱有希望。虽然穷,但她的精神世界不穷。
因为不论多忙碌,她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读书,让她的精神世界一点都不穷。
回忆往事,她觉得最充实的时候,就是在温州做小吃生意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她的铺子旁有个旧书摊,有的按斤买特别便宜。所以,自年后,她看书比过去逐渐多起来。
从一本本旧书里,她知道了路遥、张爱玲、严歌苓等众多作家。知道了小学文化的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牙医余华靠写作改变了人生命运,六六靠写作获得幸福人生……一个个作家逆袭的故事,都让她深受鼓舞,想要早日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年下半年,她的人生终于开始有了转机。在妹妹的帮助下,她加入了小妹所在的网络销售公司(因为内推,有幸被应聘上,不然她的学历,是没法进去的)。这是她第一次进入一个公司(之前都是工厂或饭店),也是第一次接触自媒体,还是唯一一个不懂电脑的员工。
网络营销本来就不好做,何况这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她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打字也很慢。所以刚入职的她面临的处境异常艰难。
很多一起进来的同事很快都受不了这种压力,都辞职了。她却没有考虑过要离开。因为她知道自己学历低,除了这家公司,别的公司怕是不会用她。所以她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每天都主动加班,努力学习,不懂就问,勤学苦练,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终于掌握了营销的技能,三个月后,她在公司站稳了脚跟。
工作之余,她最喜欢在网上看别人的文章,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