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接受网络直播技能训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重庆工程学院开办“网红学院”,近日成为网络话题,“热搜”排名前列,也引发社会各界争议。
反对者诟病该举措本身“不够严肃、不够理性”,有人指责学校“不务正业”,甚至“有病”、“伤风败俗”;支持者呼吁“放下偏见”,认为这“可能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表示此举“不是洪水猛兽,高校试试无妨”。
那么,“网红”课程是如何走入大学课堂的?这一“网红学院”究竟是什么性质?学生将会在“网红学院”学习什么?学生是否需要为这个看上去噱头十足的“学院”埋单?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实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学生正在上直播鉴赏与案例分析课。
“用网上直播完成销售,有什么不可以呢?”
9月27日,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级本科生张晗在该校的“网红学院”课堂上,完成了自己生平第一场“网络直播”。
五官精致的她留着披肩发,穿着运动短袖和板鞋,看上去与校园里的其他大学生没有两样,事实上,她还是“学霸”,曾经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平时我也会偶尔玩一会电子游戏,有时会看一下‘网红’直播打游戏,可是我此前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做‘网红’,亲身完成直播,”她说,第一次网上直播“感觉有趣,更多的是紧张。”
在几分钟的直播中,张晗选择了向网友们分享自己如何选择和使用面膜。
在她看来,这次“吃螃蟹”的举动,其实契合了自己小小的梦想。“我是学市场营销的,也梦想着毕业后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我一直在找寻那条能帮助我实现梦想的具体路径,今天,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用网络直播来进行市场营销。”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网络化生存’,都喜欢看直播,如果能通过直播的方式完成自己所推介的面膜的市场销售,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市场营销就不能‘触网’?未必市场营销就只应该在店面、电视或者户外广告中完成?”
进入“网络学院”学习几天以后,她完成了从对网络直播“啥都不懂的‘菜鸟’”变成“知道了基本的玩法”的那个“进入到门里边的人”。
汪梦园是和张晗同一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级专科生,她喜欢唱歌,曾在学校的才艺大赛中拿过三等奖。
她接触直播大约有一年时间,在多个平台开设了账号,用自己的歌声收获了万余名“粉丝”。
“我进入‘网红学院’,完全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汪梦园希望能学习“网红”知识。“社会上有些人对‘网红’存在偏见,觉得‘网红’就是搔首弄姿、各种不堪,其实,我们所渴望的是能在网络上更精准、更高效地完成市场营销的‘网红’。”
她相信经过3个月的学习,会对网络直播懂得更多,能有更大的进步。
她介绍,“网红学院”讲授的内容,既有网上营销理论,又包括传播心理学知识,也有具体的业务指导,此外,还有舞蹈、形体、发音、沟通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另一名“网红学院”的学生蒋微感觉受益匪浅。
“是的,我做那场直播时有人‘黑’我,”面对记者采访,她说着说着便哭了出来,“以前,我在周围人的眼中就是一个‘丑小鸭’,不喜欢打扮,长得也不够漂亮,如今,我很骄傲自己完成了一场网上直播!这是一份成长。”
“我以前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能做网络直播,而今,我至少能够勇敢地在网络上对着陌生人说话,我至少更自信了,能放得开了。”她说,从事电子商务行业需要具备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在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学会如何“在网络上说话”,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的技能,“我甚至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基于此,在学院公布将举办“网络学院”的消息传播开来以后,她就勇敢地报了名,迎接新的挑战。
报名并入选的19人中,还包括3名男生,该校“偶像”级别的胡力丹是其中之一,他曾经获得红极一时的方言音乐综艺节目“13亿分贝”的西南赛区冠*。
“网红学院”学员最初有19人,而今剩下了18人,这名离开者自称是因为身体原因。
坚守者并非想象中清一色的“大双眼皮”、“锥子脸”,也没有穿奇装异服。如果不上直播,几乎没有人能认出这些“网红”。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看上去并没什么大的不同,不过每一名“网红学院”的学生在采访中都将身体挺得笔直,对话时微笑着看着对方。
这些“网红学院”的学生表示,迫切地希望掌握网络传播的理论和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在“网络营销”这个市场营销的细分领域里找到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方面,廖晓亿显得更为迫切。“我生长在农村,是外婆带大的‘留守一代’,”她说,“我想试一试,看能不能沿着网络营销这条路走得更稳更好一点,对此我有一点小兴奋。”
这些学生都表示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对于“网红学院”突如其来的“爆红”,以及混杂其间的各种“点赞”和“口水”,他们感到吃惊。
“我们无非是想学习和掌握网络直播的知识和技能,”留着齐耳短发的陈蓓蕾坚信“网红”行业有巨大发展潜力。
她甚至开始为自己刚刚起步的“网红”生涯写好了剧本:“我想以‘网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娱乐化的内容中——比方说一个搞笑的小故事里——巧妙地植入广告,达到产品推广目的,这样观众也更容易接受。”
“网红学院”不是院系,更不是一门学科或专业
在校方人士看来,“网红学院”仅仅是一个校企合作项目。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是该项目的校方实施单位,院长是47岁的简玉刚。在他看来,“网红学院”并不是大学里的院系,更不是一门学科或者专业,“而是在网络直播产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由学校和行业单位合作举办的专业订单培养班。”
他在重庆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从事了12年的市场营销,此后弃商从教,迄今在重庆工程学院工作了13年。
简玉刚关于“网红学院”的构想中,将其定义为以“实用”、“实战”为主要特色的“专业订单培养班”,“学生通过这段时间的系统学习,能基本掌握网络直播的知识、规律和方法,毕业后,能够胜任通过网络直播去实现企业营销推广、传播品牌等相关工作。”
“网红学院”诞生后产生的轰动和喧哗,远远超出简玉刚最初的想象,这让他“感到了压力”,也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
“我事后分析认为,可能是‘网红学院’的提法让一部分人形成了误解,”他不无尴尬地说,最初也曾想过诸如“网络直播学院”“新媒体学院”等提法,“但总感觉与行业的契合度不够,后来还是选择了‘网红学院’这个称谓。”
在他看来,舆论大哗与人们对“网红”的认识不一致有关。
简玉刚认为,所谓“网红”,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某种特长、某个行为而被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