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年,我国旅游综合最终消费占同期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比重超过14%,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年,我国国内游50亿人次,人均出游率3.6次,旅游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目前,我国出游方式散客化趋势显著,旅游空间行为全域化和旅游供给全域化特征日益明显,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的服务活动。今年,市*协与市旅游委、市文广新局、市九三学社、五常市*协和尚志市*协共同组成调研组,在充分调研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又到全域旅游试点较为成功的广州、杭州、南京等地进行考察。通过调研分析,并结合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要求,形成了《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更是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报告》认为,推进全域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道路、区域统筹的新方案、生态保护的新格局、脱贫致富的新出路和百姓幸福生活的新方式,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报告》建议,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业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生态之城、音乐之城、时尚之城和记忆之城。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
基础及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冰天雪地”“绿水青山”
哈尔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拥有“凉爽夏季、冰爽冬季”两大优势资源,森林面积91.44万公顷,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位;湿地面积.93平方公里,是我国城市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我市已成为全国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知名的避暑旅游度假胜地。近年来,哈尔滨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坚定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冰天雪地”“绿水青山”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年,哈尔滨跻身全国旅游业城市竞争力前20名。
品牌优势突出“音乐之城”“冰城夏都”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大美湿地城市”等荣誉称号。拥有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万达文旅城、伏尔加庄园等知名旅游品牌产品。“冰城夏都”品牌被叫响,知晓率由过去的65.9%上升至95.3%。以哈尔滨为代表的冰雪旅游成为国家对外展示“美丽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文化特色显著“金源故地”“欧陆风情”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历史源远流长,千年文脉风华正茂、中西合璧,积淀了多元文化品质。金代文化、清代文化、欧陆文化、抗联文化、解放战争历史、土改文化、工业文化等异彩纷呈。哈尔滨是一座音乐艺术氛围浓郁的旅游名城,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学校、第一支芭蕾舞团的诞生地,而且有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国际一流的演艺场所,每年举办余场次的高水平演出。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城市底蕴,造就了哈尔滨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和多元魅力。
基础设施良好交通便捷,旅游设施比较完善
哈尔滨交通便捷程度较好,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设施。中央大街、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万达文旅城、群力外滩湿地等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近年来,松北香格里拉、凯宾斯基、喜来登、敖麓谷雅等一批高标准酒店投入使用,新增客房多间、床位多张,不断满足游客“便利化”需求。3年来,我市新(改)建旅游厕所座、厕位个,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城市”。年,在我国大陆个地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评比排行榜中,我市交通便捷程度排名第16位,旅游基础设施排名第6位。
短板与不足
虽然我市旅游业在全市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但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现有发展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到了亟须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年,哈尔滨旅游总人数.8万人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中东部GDP与我市相近的5个省会城市中,仅高于沈阳和济南,排第18位;全市旅游总收入.5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6位。我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8.5%,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省会城市中,与南京并列第10位;与厦门、长春、杭州、南昌的24%以上相比,差距较大。
面临竞争激烈优势逐步减弱
在冬季冰雪旅游方面,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场正面临吉林长白山、新疆以及即将作为冬奥会举办地的北京和张家口崇礼的强大竞争压力;在夏季避暑旅游方面,来自避暑胜地贵阳、伊春、黑河、漠河等地的竞争压力正在增强。年,我市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2%,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省会城市中,列第17位,低于我国12.8%的平均水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3%,列第15位,低于我国15.1%的平均水平。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不高
我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培育阶段,与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存在融合领域不广泛、融合程度不深入、融合*策不到位、融合效益不高、融合机制滞后等问题。同时,*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融合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工作推进意见,大多数景区景点仍以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全域旅游战略实施不够深入
目前,我市对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路径和基本思路还不够清晰,对旅游发展趋势把握不足,与旅游发达城市的对比分析和经验借鉴较少。我市旅游业还处在“靠天吃饭”的自然发展阶段,缺乏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立法,原有的旅游规划与城乡发展、市*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缺少有效衔接。此外,我市还存在旅游项目内容重复、同质化明显,特色旅游商品匮乏,旅游文化时尚产品供给不足,乡村旅游档次不高、业态单一、服务简单,部分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对策与建议
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打造主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应鼓励景区景点低价或免费开放。公益性景区要实行免费或低价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要限高。建立旅游年卡制度,对本市居民实施主要旅游景点大幅度优惠。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提供特殊群体旅游优惠服务,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优惠力度。
设计免费旅游产品包,打造主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议以松花江滨水景观带(一带)、中央大街欧陆风情展示区(一路)、兆麟公园冰雪体验园(一园)、索菲亚教堂文化休闲区(一区)为重要节点设计免费旅游产品包,打造“夏季亲水近绿湿地漫游、冬季赏雪溜冰极限体验”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叫响欧陆风情旅游品牌,实行免费开放;利用中央大街和江畔建筑,辅以灯光,展现建筑艺术之美、冰雪松花江之美、兆麟公园冰灯之美、索菲亚教堂文化之美;借助哈尔滨“中国西餐之都”美誉,举办中国国际西餐文化节;做大做强老街音乐汇和音乐嘉年华;在松花江上打造冰雪休闲运动区、冰雪动感娱乐区,举办“冰雪狂欢节”;对大剧院和防洪纪念塔之间的空间水域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松花江两岸夏日梦幻音乐·戏水·游轮休闲景观带;沿松花江建设慢行景观廊道、高品质游憩休闲风景线,打造夜游经济引领区。
从单一景区景点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哈尔滨机场建设,优化旅游旺季以及重点目的地的航班配置。改善公路通达条件,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将旅游基础设施从景区景点拓展到全域。加强供热、供排水、停车场和公共交通等设施建设;健全以星级饭店、连锁经济酒店为基础的住宿业态,引导发展青年旅社、温泉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和都市民宿等特色住宿产业;城乡一体推进全面厕所革命,在重要旅游活动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做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以及车站等场所厕所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
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通过加强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和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促进主城区与外围区、县(市)、乡村、度假区的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旅游城乡统筹。推进涉旅场所免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城乡一体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构建“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释放“旅游+”乘数效应
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融合发展。打造得莫利等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小镇、风情县城以及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依托金龙山等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香坊工业园区、哈飞工业展示区、哈啤历史遗迹等开展工业旅游,发展旅游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利用万达文旅城、奥特莱斯枫叶小镇、会展中心等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开发特色、时尚、实用的便携性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收入。
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利用元宝村、双城金满农家旅游观光合作社等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依托五常乔府大院鸭稻米产业基地等开展农业观光体验游,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发展拥有“憨林哥”“靓林嫂”“俏林妹”“福林娃”元素的“森林人家”“森林小镇”,发展大顶子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水利旅游。
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气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推广精品自驾游线路,打造松花江旅游风景道、公路服务区、铁路遗产和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发展松花江邮轮游艇旅游、松北低空旅游项目,丰富热气球、动力伞等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推动尚志、宾县等地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等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
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依托哈工大、哈工程开展科技教育旅游;利用双城“四野”文化遗址、阿城金上京遗址、依兰五国城遗址、使领馆文化资源等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利用薰衣草庄园等开展康养、休闲等健康旅游;依托松花江、亚布力、呼兰河口湿地等,做强中国赛艇公开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F1摩托艇世锦赛,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体育旅游。
凝聚文化要素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打造“夜幕下的哈尔滨”旅游线路
提升文化内涵,强化旅游创意,开发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突出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景区景点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彰显现有景区文化底蕴。对太阳岛、凤凰山等自然山水和文化遗迹进行历史文化包装,以添景、造景、理景等手法将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赋予景区全新的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魅力,提升景区品质。
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将我市辽金古城遗址、金兀术养马场和成高子镇建筑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建成旅游景区,促进旅游供给品质化。培育旅游演艺品牌产品。促进民乐、冰上杂技、曲艺、二人转等演艺提档升级,融入旅游项目中,塑造旅游演艺品牌。采用历史、故事题材设计旅游线路,建议以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为蓝本,打造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举报机制
应强化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责任意识,创建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环境。尽快出台规划,实施旅游立法,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严格规划建设管控,保持传统村镇、历史遗存的原有肌理,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创新工作机构,建立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等机构,建立市、区(县)两级*府联合查办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统一受理的旅游投诉举报机制。运用“”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