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9/9335156.html如果你的朋友圈、微博、知乎的信息流出现过这样的广告,那么算法大概率已经将你定位为一名标准的“打工人”——因为投放这些广告的人似乎在用各种方法让你相信:
上营销课,是摆脱“打工”身份的最有效办法。
这些广告用词量化、导向明确,通常一个简单短句就能精准地描述“被转化为消费者后”可以获得的未来,比如36天成为洞察人性的营销高手、12招抖音运营技巧从0打造个人IP、3招教你用短视频开启增长法门…
也有最具说服力的代言人。他们或是某大型电商平台的区域营销总监,或是某当红内容社区的品牌公关,或是某爆款短视频项目的操盘手,广告主将他们的title和“寄语”放在一起,证明着你成为“同类人”的可能性。
并且价格不菲。公开课的单场售价通常在三位数以上,类似于“小班”的“闭门课”、“训练营”或者“私塾”的价格区间则上升到全套课程上千至上万不等,学时多以“全天”、“21天”、“30天”为主,有些还设置了从业经历作为门槛对学员进行初筛。
当然也总会有人告诉你这是值得的。在文案上,他们往往能够精确地找到你所在的行业最重要的数据,然后加入术语或公式,再次强调结果上的预期。
只是这些“正能量”似乎也仅仅停留在广告当中。如果你在网上寻找人们对于“营销课”的评价,大概率只能看到争议。
有人认为所谓的“营销课”其实就是“成功学”的变体,它们都用直观的物质成就来挑动围观者的神经,也同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案例与案例之间的不可复制性。有人将“营销课”的学员形容为“韭菜”,并诛心地对学员们进行画像,认为“上营销课”基本就意味着“产品质量不过硬,试图走捷径”。
这种极端的口碑两极分化,像极了那些“一刀级,是兄弟就来砍我”的游戏,人们在理智上对其“荒谬性”进行过充分的论证,但并不妨碍整个产业的欣欣向荣乃至影响力不断出圈。为了搞清楚这中间到底被忽略了什么,我决定从付费报名的学员入手,聊了聊他们的想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作者/指北BB组大浅
编辑/蒲凡
在网上,认为“营销课=智商税”的声音是主流,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个是从“营销”的根本诉求出发,认为“既然营销的基本诉求是扩大影响力、促进转化、带来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