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里京东的底层逻辑殊途同归还是泾渭分明 [复制链接]

1#
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作者|李伟、陈剑、何明钦

双11是电商大发展的一面镜子。

年首届双11,全网销售总额仅为万元;而到0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亿元。其中,天猫01年双11最终交易额为亿元,京东最终交易额为亿元,中国两大电商开拓者仍然是领跑者。然而,经历了近0年发展的阿里巴巴与京东,如今已经不仅仅是电商公司。

根据两家企业01年财报数据,阿里巴巴活跃用户数量是京东的两倍有余,净利润是京东的十倍还多,但京东的营业收入却反过来甩掉阿里巴巴多亿,如何理解这些有趣的“反差”?两家企业的战略选择,是殊途同归,还是泾渭分明?

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陈剑、何明钦研究员回顾了阿里巴巴与京东近0年的发展,通过对阿里、京东增长飞轮的抽丝剥茧,试图揭秘两家企业的底层商业逻辑,提炼出了理解阿里京东“反差”的一条线索,希望能带给你启发与思考。

01后电商时代:阿里向左,京东向右

在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之际,阿里巴巴、京东这两大中国老牌电商都比以往低调了许多。

这种低调,一方面或许是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形势下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其实投射出了两家企业微妙的战略转向:

阿里这边,早在年底,张勇重申阿里数字经济体未来十年的三大战略,即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意在突破原有的“一亩三分地”,纳入更丰富的生态主体。

京东这边,实体经济相关投入总额不断上升,近三年累积超过营收比重的88%。总裁徐雷在01年底表示,将以全渠道战略帮助京东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

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从电商起家的阿里和京东,享受过时代红利,也经历过电商业务的高度竞争,到如今又努力摆脱“电商依赖型”增长模式……两家企业总是有着相似而又不同的选择。

更耐人寻味的是,根据两家企业01年财报数据,阿里巴巴活跃用户数量是京东的两倍有余,净利润是京东的十倍还多,但京东的营业收入却反过来甩掉阿里巴巴多亿(见图1),如何理解这些有趣的“反差”?

图1:阿里巴巴与京东01年主要业绩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根据企业01财务报告整理绘制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所推崇的“飞轮效应”发展策略,为揭秘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底层商业逻辑提供了一个参照工具。

从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企业往往基于自身的精准定位,建立具备底层优势的商业模式,此后主动或被动发生的商业扩张,又反过来强化底层优势,实现企业“飞轮”的循环“跃迁”。

图总结了迄今为止阿里巴巴和京东各自“增长飞轮”演变的主要阶段。

图:阿里巴巴和京东增长飞轮演变的主要阶段

资料来源: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根据企业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0市场“启动”:“长尾”电商大战“标品”电商

00年,阿里巴巴刚在BB市场上打开局面,就迎来了一项挑战:随着互联网电商巨头eBay在00年以1.5亿现金收购了中国本土诞生的电商公司易趣,CC模式被带入了中国市场。

为此,阿里巴巴于00年成立“淘宝网”,与eBay上演了一场世纪初的电商大战。

马云提出:“eBay是想买中国市场,而我们是想创造一个中国的互联网交易市场。”也正是这个目标,奠定了阿里巴巴其后近0年的商业扩张底层逻辑——信息中介的角色。

年淘宝网全年成交额突破80亿元,超越沃尔玛中国,在交易规模和商品数量上还超过了日本雅虎。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淘宝网成功建立起了“长尾商品”交易平台。

淘宝网及CC模式的成功,帮助阿里巴巴点燃了“增长飞轮”的引擎,标志着阿里巴巴在电商市场上首次培育出广阔的用户基础。

在阿里巴巴占据电商的半壁江山之时,另一边的“京东多媒体”在中关村混的风生水起。一场意外的“非典”疫情,让京东被迫“触网”:刘强东带着团队开着车、甚至骑着小三轮一单一单地去给线上订单送货。

随着“非典”的结束,京东多媒体也积攒了“质优、价低、送货快”的好口碑,同时,刘强东果断宣布关闭线下门店,全面进军电子商务。

刘强东认为,只解决信息问题,无法推动电商持续发展,因为有太多商品的信息无法通过中介去把控。

于是,他选择将京东多媒体实体店铺迁移到网上去,仍然由京东掌控商品进销全过程——这也是后来另一种广受欢迎的BC电商模式。

年6月,京东多媒体网正式更名为京东商城,全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亿。自此,京东也跻身中国BC电商领域的巨头的行列,紧逼当时聚焦图书业务的当当网和卓越网。

图:淘宝网和京东商城电商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绘制

如此来看,电商市场毫无疑问是阿里巴巴和京东共同的“启动”板块,也是增长飞轮引擎的核心环节,但对于如何启动,二者有不同的选择:

阿里巴巴实质上是一个商品市场的“构建者”,淘宝平台本身不保有货物产权,采用抽佣和服务费方式实现盈利(见图)。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平台的参与者群体越大,交易费用就越低,进而能推动规模实现更快增长。

因此,到年,仅仅用了4年时间,淘宝平台的年交易总额就突破了亿,注册用户超过万——所以,阿里巴巴的启动逻辑就是典型的流量思维,信息越充分,平台的生命力越强,参与者更多,如此形成第一层次的飞轮运转(见图4)。

京东平台本质上就是商品中介,从进销差价中获利。作为商品中介,京东就要比淘宝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